2024-09-20 04:29:24 | 基础网
不一定,考生可根据本人情况和意愿来选择填报院校志愿和专业的个数,可以全部填写或部分填写,没有规定一定要全部填满。
拓展资料:高考志愿专业填报技巧:
1、冷热”专业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在填报志愿时,建议考生和家长客观对待冷门和热门专业,科学、理性选择专业志愿,千万不要跟风选择、随波逐流。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
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2、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
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
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3、选择专业要扬长避短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要考虑考生的自身特性。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佳选择。
考生自身特性包括: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个人能力所及、个人身体条件等4个方面。首先,父母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就是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试想,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又如何要求他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深造。
家长越界
高考志愿填报时,主要是家长还是学生为主?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一切都应该以孩子为中心。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习惯于帮助孩子做决定的父母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成为应用的无形统治者。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没有经验,但他们有足够的经验知道哪些学校好,哪些专业在未来会更受欢迎。因此,对于高考志愿填报也当仁不让。在这里,父母通常忽略:(1) 现阶段的学生多为17、18岁。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他们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他们对自己想去的学校和专业有一定的认识。(2) 高考志愿填报的目的是为了上大学——学习。而这本书是由考生阅读的,如果他不赞成,不感兴趣,是不利于他学习的。所以,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个事关孩子理想与前途的事情上,应以考生为主、家长为辅,只起到指导、辅助的作用,绝对不能越位,更不能安排代替。
三、盲从
不要盲从!填报志愿时同学间难免会相互讨论、相互商量,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也难免相互模仿、相互感染。
一个同学报某个学校某个专业,其他水平相当或分数相近的同学也想报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容易造成扎堆。各人的实力不一样,爱好兴趣不一样,不能相互模仿,相互模仿造成的扎堆现象对高考录取是很不利的。因此,同学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要认真阅读和理解高考志愿填报时的复杂信息,记住不要听风就是风,听雨就是雨。如:前几年《微微一笑很倾城》在中国走红时,安徽省一名文科学生迷恋上了该剧的男女主角,认为自己也很喜欢计算机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坚决填报这个专业。当上学的时候,才发现所学的专业内容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么神奇。很多知识不懂,也不感兴趣。最后糊里糊涂的上了四年,毕业时,才后悔什么也没有学到。
四、视野狭窄
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家长切记‘目光狭隘’, 这使得自己的孩子错过了很多机会。如:多渠道的进修机会。除高考外,我国还拥有自主招生、综合素质测评、国家专项计划等多渠道升学的机会。因此,2021届毕业生的家长可以主动开阔眼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各种高考信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道路或学校。
五、草率了事
父母通常工作繁忙,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来,为孩子计划未来。因此,在填写高考志愿时,直接拿孩子的高考成绩,在线查询“我孩子的成绩,可以去哪所大学和专业啊”。得到答案后,就安排孩子填报该志愿,草草了事。对于这种“刚完成任务”的家长来说,你觉得你孩子的成绩真的适合这所学校吗?孩子的性格适合报考这个专业吗?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可以说,父母是一问三不知,孩子也是迷茫的。
六、冒险主义
经常看到一些考生在偌大的志愿填报表上,只报了1到2所学校,这是高分考生和家长容易犯的错误。《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而,很多家长并不能真正把握孩子的真实水平,一味追求高,结果导致滑档落榜,影响了孩子的未来。
七:忽视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把握高考志愿填报的重点、根本和重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一些细节。有时你的填报的失败,是因为你忽略了一些细节。特别是新高考政策情况下填报志愿,必须了解清楚一个目标院校的详情,去年就有考生及因为院校名称相近,六百多的高分却填报了一个三本院校。导致高分低录的结果。这些小事,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不要忽视。
八:望名填报
很多同学很容易感性判断,认为“信息化”是学电脑,“新闻学”是当记者等等。而一些高校为了吸引学生,故意将专业与“贸易”“信息”等联系起来,一些考生没有把握真实情况,纷纷报考,结果并未如愿。几年前计算机专业非常热门的时候,河南考生考取了某高校“会计信息化”专业。该考生认为信息化可能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会计信息化”又是会计又是计算机,热门专业大联手,毅然报考会计信息化。但到学校后发现,原来的想法太愚蠢,会计信息专业其实还是会计专业,只是把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会计应用的新平台。原本对计算机专业的热爱是深沉的,原本想成为以计算机专业为主要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将来做一名IT精英,却选择了错误的专业。
“分校区”大多指“本校分部”,只是在不同区并不是不同校。分校区毕业生与本部毕业生在各方面也享受一样待遇。而“分校”种类繁多,不同“分校”的含金量也明显不同。
举个例子:1、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1、地点:江苏常州2、学校性质:2113、和主体学校的关系: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是河海大学具有较完整办学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支撑。4、文凭:发的是河海大学的毕业证,没有常州校区字样。2、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厦门大学的分校没有办在国内,而是办在了马来西亚,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和马来西亚政府合办的,在这儿学习毕业的学生,毕业证书就是厦门大学的毕业证书,没有区别的。
二、注意特殊专业对身高、性别的特殊要求
1、军校、公安院校
基础网
军校和警校对于身高可谓是硬性要求,身高必须要达到标准才能录取,男生至少身高在1.68米以上,女生身高在1.60米以上,才算合格。眼睛近视和有外部明显疤痕的都不能录取。
2、体育院校
各地区不同的体育院校对于身高要求都不一样,并没有固定标准,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子,他们的要求是:所有专业要求男生身高在1.68以上,女生身高在1.58米及以上。而北京体育大学要求更细,对体育和非体育专业要求各不一样,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男生身高在1.70以上,女生身高在1.60以上;而非体育专业(体育产业管理、新闻学、应用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健康与康复、英语等)要求男生身高在1.70米以上,女生身高在1.58米以上。
3、特殊院校
如外交学院对考生的条件是:原则上男生身高在1.70米以上,女生身高在1.60米以上。做出这一要求的原因在于:其毕业生一般从事外交外事工作的特殊需要。
国际关系学院与外交学院要求一样,男生身高须在1.70米以上,体重50公斤以上;女生身高须在1.60以上,体重45公斤以上。
4、旅游管理专业
大多数学校的旅游专业对于男女生高要求基本差不多,男生一般要求1.68-1.7米以上,女生要求1.58-1.60米以上。
5、医学类专业
医学类对身高有要求的专业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法医学专业,有的医学院的法医学专业要求男生身高在1.70米以上,女生在1.60以上;
二是护理专业,就是我们常说的护士专业,一般该专业要求女生身高必须高于1.56米,男生1.65米。
三是其他医学专业,如山西中医学院的中医学(医学英语方向)要求男生在1.65米以上,女生在1.55米以上;右江民族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求男生身高在1.65米以上,女生在1.50米以上。
6、师范类专业
如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院校,这些师范类专业要求男生在1.60米以上,女生在1.50米以上。根据王老师的了解,其他师范类大学很少对身高有特殊要求。
7、其他专业
小语种专业、表演专业、舞蹈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等,多数高校要求男生在1.70米以上,女生在1.56米以上。
三、对某单科成绩的要求
虽然大部分学校,大部分专业对单科成绩没有要求,但仍旧有一些专业对单科成绩是有要求的,例如报考数学专业数学成绩必须等于或大于110分,报考外语专业外语成绩必须等于或大于110分,具体的要求都会在招生简章里有明确的说明,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
四:对学科的限制
现在我国高考外语考试分为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和葡萄牙等,但是很多高校在招生简章里会明确规定只招收英语学科的考生,那非英语学科的考生就不能报了,否则很容易出现退档。
五:对身体素质的要求
相对其他来说,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的提交多了,例如色弱不能报考的专业: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药学类、生物科学类、公安技术类、地质学类各专业,医学类各专业等。
我们学生和家长一定要提前了解高考政策,了解目标院校的信息,了解专业类别和细节,以便正确填报。
基础网(https://www.bjcybags.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2016江苏高考志愿提交后可修改吗?修改有次数限制吗?的相关内容。
所有栏目须一次性全部填写完整后再提交。首次提交成功后,有一次修改机会。所有院校可选择一至六个专业。由于部分院校和专业名称太长,在填报志愿系统中把院校名称和专业名称截取在32个汉字之内。
在填报高校和专业志愿时,应根据院校及专业对考生的选测科目和学业水平测试等级要求,以及考生本人的体检结论等情况,慎重选择,认真填报。
扩展资料
考生填报志愿时,需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类(文史、理工、艺术、体育、“三校生”文理、“三校生”艺术及“三校生”体育)及计划性质(统招、定向、预科及地方农村专项计划)等类别,如不选择则无法正常提交。提前高职(专科)直招士官、医学定向志愿,在该批次统招栏中填报。
存在平行志愿的批次,投档顺序为:先投艺术、体育类志愿,再投文史、理工类志愿,即使考生前面的志愿填报文史或理工类院校,后面的志愿填报艺术或体育类院校,若符合条件,也有可能先投档到艺术或体育类院校,请考生慎重选择填报志愿的科类。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明天开始填报高考志愿了 提交成功后仅一次修改机会
以上,就是基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志愿里的专业一定要填满吗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基础网:www.bjcybags.com志愿专业一定要填满吗志愿专业可以不填满。考生可根据本人情况和意愿来选择填报院校志愿及专业志愿的个数,可以全部填写,也可部分填写,没有规定一定要全部填满。但为了增加录取机会,建议考生用好志愿表,充分表达自己的报考意愿。尽量填满每个批次的3~6个院校志愿以及每个院校志愿中可填报的3~6个专业志愿。高考志愿表没有强制规定要填满,但为了增加录取机会,建议考生用好志愿表,充分表达自己
高考填志愿,一个学校的六个专业都要填满?如果实在没有喜欢的专业不填满完全可以,但是在分数没有优势的情况下,依然可能被调剂的你没有选择的学校。在六个专业以内,愿意去几个填几个,可以填满、也可以不填满。专业志愿不是平行志愿(录取时是有分数梯度级差的;同分数,志愿优先,填写越后的专业志愿,录取分数要求相对越高),专业志愿的顺序非常重要,第一个专业的填报尤其重要。高考6个志愿填满是你可
志愿五个专业一定要填满吗志愿填报不必一定填满五个专业,许多人存在误区,误以为不填满会使得成绩较低的学生失去录取机会。实际上,填报三个或四个专业,只要选择的学校或专业录取分数线较低,即使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也有可能被录取。这说明,志愿填报时应根据自身实际条件与兴趣,灵活选择专业数量,不必过于追求填满五个志愿。这样既能提高录取概率,又能避免盲目追求数量带来的压力。因此,理性选择志愿,合理规划未来
高考志愿专业填几个高考志愿一般可以选择6个专业填写。1、填报志愿。高考填报志愿时专业一般可以填6个,其中部分地区规定一个志愿可以填报1个学校与6个专业或1个学校4个专业等,随着新高考的实施有的省份志愿按照院校专业类进行填报。具体以各大学校招生简章为准。2、增加录取机会。高考志愿可以选4至6个学校,每个学校可以填六个专业,每个志愿校的第一个专业志愿最重要,但万一
高考志愿填报必须填满么高考志愿填报不必须填满。以下是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拓展知识:1.志愿填报的目的和原则志愿填报是考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在高考成绩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填报志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考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并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填报志愿时,要遵循科学、合理、个性化的原则,符合自身条件和发展需求。2.
高考志愿一定要填满吗?高考志愿不是一定要填满。没有规定说高志愿一定要填满,如果觉得第一第二志愿肯定会录取上的话,后面的志愿不填报也可以,但是大多数考生都会填满。志愿填报是高考录取之前的一个项目,是考生进入大学的一个必经项目,关系到广大学子的命运。高考志愿可适当参考往年的数据,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控制好志愿填报的梯度,例如一个批次报六所学校,你不能填报六所实力相当的学校,学校的梯度要
高考志愿填报一定要填满吗2023高考志愿必须全部填满:高考志愿不是必须填满的,但还是建议填满的。考生如果少填一个院校志愿,可能就失去了一次投档机会。每个考生受到成绩、加试科目等条件限制,只能参加部分批次的投档录取。高考志愿不填满可能会被调到没填的专业,如果能填满,尽量还是填满,最起码告诉学校你的专业倾向蔽告族性。让学校真的要调剂也会慎重考虑。如果出现了意外情况,就容易
江苏高考志愿填报6项专业一定要填满吗高考志愿填报并无强制性要求填满所有专业志愿,不过为了提高录取几率,考生应充分利用志愿表,完整表达自己的报考意愿,尽可能填满各个批次的院校志愿及每个院校志愿中的专业志愿。若不填满专业志愿,可能会增加考生被录取或调剂的不确定性。当前,各大院校的专业招生计划与实际招生人数、报考人数及招生省份紧密相关。因此,即便在填报志愿时可以不填满所有专业志愿,考生仍建议
2024-12-07 22:37:39
2025-02-11 03:47:25
2024-11-07 23:20:54
2024-12-14 15:45:24
2024-12-22 21:11:39
2025-02-01 18: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