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9 23:27:39 | 基础网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 “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 3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硕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共1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学校现有 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全校现有教职工 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8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 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2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学校实施 “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位列全国第5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全国第8位,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首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一等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11位。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国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学校按照 “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 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苏州大学的专业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 苏州大学专业名单 文学院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基地)·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 ·化学类·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类·功能材料 传媒学院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 ·纳米材料与技术 社会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历史学(师范)·社会学·档案学·旅游管理·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资源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社会学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哲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城市管理·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类 教育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教育学(师范)·应用心理学 ·机械类·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东吴商学院 沙钢钢铁学院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 ·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 王健法学院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法学·知识产权 ·轻化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纺织工程(中外合作办学)·纺织类 外国语学院 轨道交通学院 ·英语·英语(师范)·日语·朝鲜语·德语·西班牙语·翻译·俄语·法语 ·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金螳螂建筑学院 体育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 数学科学学院 艺术学院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基地)·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金融数学 ·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师范)·美术学·数字媒体艺术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音乐学院 ·物理学·物理学(师范) ·音乐表演·音乐学(师范)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学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放射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药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科学类·护理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医学) 能源学院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中外合作办学)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坐落在“小桥、流水”的姑苏古城区内,环境优雅,交通便利。经过12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诊疗条件优良、学术水平较高、医德医风良好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防保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为江苏省省级重点医院及首批通过卫生部评定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727张。2004年门急诊量110.55万人次,出院人数3.39万人次,择期手术例数1.46万人次,床位使用率达109.3%。医院注重医疗技术的引进和医疗设备的更新,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的科技内涵与层次。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有1464台,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402台,拥有多排CT、多排高速螺旋CT、计算机X线成像系统、彩色B型超声诊断仪、1.5兆MRI、DSA、平板式全数字化心血管影像系统等国内一流的诊疗和科研设备。
医院科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设有临床科室30个,医技科室7个,临床医学教研室19个,脑神经、心血管疾病等研究室15个。附设江苏省血液研究所、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江苏省分库HLA配型实验室、器官移植中心等。血液病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血液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骨外科、心胸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感染病科、麻醉科、放射科、核医学科是江苏省重点临床专科;血液病学、骨外科学、颅脑神经外科学和心血管病学为江苏省“135”工程的医学重点学科,临床免疫实验室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实验室。眼科也是人才齐全,是苏州地区最有实力的临床科室。
苏州大学临床医学一系、影像医学系、护理系、口腔系设在医院,承担着培养博士、硕士生及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医院设有博士点14个,硕士点23个,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医院现有在职职工170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60余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400余名。拥有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30名、硕士生导师123名,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人才1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9名。医院现有90余人分别担任全国、省、市医学科技学术团体正副主任委员、委员、正副理事长、理事和医学杂志主编、副主编、编委等职;已编著(译)出版医学专著68部。
医院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特长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医院在异体骨髓移植和干细胞移植及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肝脏移植、肝肾联合移植、心脏移植、试管婴儿、腔内斑块旋切术、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球囊扩张锥体后凸成形、脊柱椎弓根内固定技术、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骶骨肿瘤、脑血管动脉瘤夹闭术、心脏不停跳心旁路移植术、人工肝支持治疗系统等新技术、新疗法分别达到省内、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以综合实验室为主体的及与各省、市临床重点专科相配套的专科实验室,综合实验室、肿瘤实验室为市重点医学实验室。医院建有肾移植、血液透析、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和市级临床药学中心。
医院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在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发病机理临床分型的研究、人类白血病耐药特征、机理和逆转及其应用的研究、对造血干、祖细胞转基因的实验研究、脑神经生化、脑肿瘤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与治疗研究、血小板生理功能、血栓与止血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心肌细胞电生理、膜离子通道和受体相关性研究、心脏移植免疫耐受实验等领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自1978年以来,共获科研成果奖4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8项,部省级200余项,市厅级300余项。陈子兴教授等的单篇论文经SCI检索自1995年起连续三年国际引用次数名列全国第一;2002年SCI排序名列全国医疗机构第30位,列江苏省首位;2004年由骨科唐天驷教授、杨惠林教授等主持研究的科研成果“脊柱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阮长耿院士所带博士生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奖,实现了苏州大学零的突破;血研所成功培育出世界罕有白血病细胞系株,为白血病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基础网(https://www.bjcybags.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苏州大学几个校区差别的相关内容。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 “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 3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硕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共1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学校现有 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全校现有教职工 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8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 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2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学校实施 “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位列全国第5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全国第8位,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首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一等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11位。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国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学校按照 “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 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苏州大学有4个校区,分别为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共同组成苏州大学,毕业证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分别承载不同专业的教育计划,详情如下:
阳澄湖校区: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济学路8号,占地面积3751亩,建筑面积162余万平方米。设有24个学院(部),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化学、物理学、材料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6175人,全日制硕士生9332人,在职专业学位硕士2891人,全日制博士生1601人,临床博士1593人,留学生2911人。
天赐庄校区: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一座东吴桥把本部与东校区相连,其内环境优美,人才汇聚,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学习圣地。苏大本部是非常有特色的学习雅地,整个校园充满着古典的气息,校园里的环境十分优美,有美名远扬的勤人坡、有蜿蜒曲折的护城河、还有一到秋天就金灿灿的银杏林。另外几处古朴的楼阁伫立在校园里,当你靠近她时,就仿佛来到了上个世纪。
独墅湖校区: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是苏州大学于2004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的苏州大学的所属分校区之一,坐落于美丽的独墅湖畔,一期占地890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至2007年为止,入驻独墅湖校区的院系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医学院基础医学系、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文学院、凤凰传媒学院、社会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共十个学院,2008年8月,材料工程学院也搬入该校区。建设独墅湖校区是苏州大学学校党委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后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今后百年的发展,对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综合性大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未来校区:
19年11月28日上午,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在吴江区太湖新城正式开工建设。副市长王飏出席开工仪式并致辞。学校希望苏大紧扣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用好未来校区的平台,抓紧在全球范围内科学配置科教资源,积极引进和培养多元化、研究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加快推动与国际一流院校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全力将未来校区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一流学院、科研院所、原创中心和人文学科平台,开创苏州名城名校融合发展的共赢新模式。
详细地址:
天赐庄校区地址为苏州市东环路50号,独墅湖校区地址为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阳澄湖校区地址为苏州市相城区济学路8号,未来校区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太湖新城。 基础网
以上就是苏州大学专业排名一览表(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基础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基础网:www.bjcybags.com江苏三本院校1、江苏三本大学排名2015江苏省共有29所三本大学参与了2015江苏三本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排名第二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排名第三的是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排名前10的大学还有三江学院无锡太湖学院;因此,如果仅从生源质量这方面来看,无锡太湖学院当属江苏分数线最低的三本无锡太湖学院介绍江苏省首个从独立学院转设而成的民办本科院校,位于无锡市区,属于全日制应用
2022年苏州城市学院统招专转本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专升本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2022年苏州城市学院统招专转本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已经公布,详情如下:2022年苏州城市学院统招专转本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点击查看:江苏专转本视频课程点击查看:江苏专转本题库试题热点推荐:2022年江苏专转本考试大纲及考试科目说明(汇总)计划类型专业代号专业名称计划数外语语
江苏科技大学专业排名情况表江苏科技大学专业排名情况江苏科技大学专业排名情况表,江苏科技大学专业排名情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江苏科技大学专业排名情况江苏科技大学坐落在江苏省镇江市,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江苏科技大学专业之间的排名,希望对你有帮助。江苏科技大学专业排名1、船舶与海洋工程推荐指数:4.8(
是这样的,我是三本,被物联网工程这个专业录取了,我纠结要不要转专业。我上网查了,物联网前景很好,但在人生的岔口,你需要思考:1、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人?2、你希望你以后的工作作出怎样的成绩?3、你希望过上怎样的生活?4、你对那个专业及前景更看好?5、未来20年,此2种专业带来的机遇更让你心动?如果你内心是这样的,我劝你选择物联网工程专业:1:成为通过自身能力成就事业,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你好,分两个部分回答你的问题: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只招收理科学生,因为医学对生物、化学的基础有一定的要求,所以目前不招收文科学生。而且以后改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没有中医专业,所以很遗憾。目前所有的专业有:临床医学(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制药工程、药学、法医学。PS.西安外事学院的医学相关专业招收文科生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离广州火车站远不?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走100米到地铁岗顶站乘坐地铁三号线(天河客运站-番禺广场)(坐3站)到地铁珠江新城站转乘地铁五号线(坐7站)到地铁广州火车站A出入口下。走约10米到广州火车站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往左走200米到BRT岗顶站乘坐B2路(坐8站)、B2A路(坐8站)、B10路(坐9站)到广州火车站总站从广州北站如何坐地铁去中山大学附
《《《《《苏州二本报考院校》》》》》》》江苏二本大学排名10苏州大学江苏省苏州市本科扬州大学江苏省扬州市本科江苏大学江苏省镇江市本科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镇江市本科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南京市本科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南京市本科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南京市本科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南京市本科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南京市本科19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南京市本科徐州师范大学江苏省徐
江西省公办二本学校名单江西省公办二本学校名单:1、南昌工程学院(NanchangInstituteofTechnology)是一所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共建,以工学为主,文学、经济学、理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水利特色院校。2、赣南师范大学(GannanNormalUniversity),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是省属本科师范院校、江西省一流学
2024-12-07 22:37:39
2025-02-11 03:47:25
2024-12-14 15:45:24
2024-11-07 23:20:54
2024-12-22 21:11:39
2025-02-01 18: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