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高考改革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4-07-17 18:42:57 | 基础网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高考改革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关的问题,今天,基础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高考改革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考改革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从党的十七大确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

高考是连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必须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正面作用,一方面为国家选拔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引导中学教学,助力培养合格人才。

基于这一总体改革任务,高考必须深化内容改革,探索构建评价体系,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密切高考测评标准与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研究制定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命题标准,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高考改革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十五:《三国志》15句

《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国别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魏略·儒宗传·董遇传》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3.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4.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三国志·吴书·张传》

译:寻求贤能的人,就像是自己饥渴一样,受到劝谏,从来也不厌烦!这句话说出了领导对于下属的尊敬。

5.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三国志·魏书·曹爽传》

译:仁德的人,不会因为世事的变化,而去改变自身的节操,正义之人,不会因为国家的存亡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古往今来,多少忠贞之士,宁愿奉献生命,也要坚守自身的气节,不因为世道的兴衰,而去改变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豪情万丈,为了大义,宁愿赴死。 基础网

6.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译:大海是汇聚千万条河流,才能成就其自身的博大,君子要充分广博的学习知识,才能够变得博学多识。

7.苟得其人,虽仇必举;苟其非人,虽亲不授。《三国志·蜀书·许靖传》

译:如果能够得到真正的人才,即便是仇敌,也要去选举他。如果得到的不是人才,即便是自己的亲属、朋友,也不去重用。

8.小巫见大巫。《三国志·吴书·张纮传》

译:道行浅的巫师见到了道德高的巫师,他的巫术就施展不出来了。

9.每有患急,先人后己。《三国志·蜀书·许靖传》

译:每当有祸患的时候,总是要先想到别人,然后再想到自己。

10.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译:人心是有所不同的,就如同人的面貌一样;古人所警惕的那些人是那些当面认同,而背后又反对的人。

11.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魏书·庞德传》

译:优秀的将领,不会因为怕死而苟且避免灾祸;壮烈之士,不会因为贪生而丧失气节。

12.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译:传说中的蛟龙,得到云雨相助,即可离开池中腾飞。比喻有本事的人,一旦遇到好时机,就能大有作为。

13.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三国志·蜀书·谱葛亮传》

译:正确认识眼前客观形势,在于英俊杰出之士。在后来的流传中,一般将两句合而为一,简作“识时务者为俊杰”。

14.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译:司马昭的用心何在,连不相干的人也知道。现成为后世揭露人所共知的祸心、野心的习用警语。后一句在沿用中已简化为“路人皆知”。

15.枳棘之林,无梁柱之质;涓流之水,无洪波之势。《三国志·魏书·王脩传》

译:枳棘之类的灌木丛林,长不出作梁做柱的材料;涓涓细流,激不起波浪滔天的洪大水势。梁柱需用巨木,洪波须靠大水。枳(zhǐ旨):通称枸橘,落叶灌木。棘:酸枣树,落叶灌木。质:木质,此指材料。涓流:细流。洪波:大波。枳棘之丛、涓涓细流不具备生长巨木和兴风作浪的条件,所以“无梁柱之质”,“无洪波之势。”

高考改革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0届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分类积累系列之九:《左传》

基础网(https://www.bjcybags.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2020届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分类积累系列之九:《左传》的相关内容。

《左传》名句及释义

《左传》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2.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人非圣贤,哪个人敢说自己不会犯下过错呢?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态度问题。如果能够知错就改,就比什么都好了。

4.量力而动,其过鲜矣。

释义: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凡事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就不容易出现过错。

5.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释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灾祸马上就要临头了,还盲目乐观,不知道引起警惕和提前预防,那么灾难就很难避免了。

6.吃一堑,长一智。

释义:人只有在逆境的时候,才能得到迅速的成长。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经历的磨难、坎坷越多,人生经验就越丰富,心智成熟的也就越快。

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释义:一篇毫无文采、没有内涵的文章,别人看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肯定就不会长久流传下去了。

8.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释义:俭朴,是所有美德共有的品质;奢侈是所有恶行里面危害最大的。

9.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释义:世事难料,人生无常。越是在顺利优越的环境下,越是要提高警惕,考虑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只要思想和行为上有所准备,就不会出现太大的过患了。

以上就是基础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基础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基础网:www.bjcybags.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标签: 高考改革
与“高考改革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关推荐
新高考改革,3+2+1如何选科?
新高考改革,3+2+1如何选科?

新高考改革,3+2+1如何选科?文章有点长,花了大概一周时间整理,把前辈老师的意见以及自己的经验想法综合整理下,个人觉得这样选科思路还是挺不错的(啊哈哈,写这些话都有点脸红),所以如果对于选科还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参考下。先总结下文章核心观点:选科思路:找好你的职业定位,选出你的专业方向,再到最终的选科环节。选科考量:学科能力、学科排名、目标院校、学校老师和班

2024-07-03 16:48:23
2024年陕西高考改革政策如何?
2024年陕西高考改革政策如何?

2024年陕西高考改革政策如何?2024年陕西高考改革政策如下:一、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1、明确考试类型和依据。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以及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也是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选择性考试成绩是高校录取参加统一高考考生的重要依据。2、明确考试对象和科目。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均须参加合格性考

2024-11-30 18:27:29
高考改革后社会考生如何报考高考
高考改革后社会考生如何报考高考

2022年关于新高考的志愿填报指南及注意事项作为2022年的高考的考生,不仅要面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压力,还要面对志愿填报、选择高校这样的抉择,面对着人生的十字路口,高考该如何填报志愿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2022年关于新高考的志愿填报指南及注意事项,欢迎阅读!2022年关于新高考的志愿填报指南及注意事项一、深入了解志愿政策学习政策、熟悉政策、吃透政策是填报志愿的前提。考

2024-06-20 09:38:50
高考改革后社会考生如何报考高考?
高考改革后社会考生如何报考高考?

2021年高考改革后社会考生如何报考高考?1、按照现在的教育政策来说,没有高中毕业证和学籍是不影响你高考的,只是参加高考时你的身份不行拦世是应届毕业生而是社会考生。具体的情况可以咨询本地的教育部门。2、没有学籍也可以参加高考,但不是以应届生的身份报名参加高考,而是以社会青年考生的身份报名参加高考,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应届考生的报名可以在学校,由学校统一组织,报名程序比较简单,有些环节、步骤可

2024-12-15 18:06:02
高考改革到底从哪一年开始实行?(高考改革从哪届开始)
高考改革到底从哪一年开始实行?(高考改革从哪届开始)

高考改革到底从哪一年开始实行?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同时,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扩展资料:改革内容:此轮的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本轮考试招

2024-11-03 20:57:30
高考改革以后社会考生将如何参加考试
高考改革以后社会考生将如何参加考试

浙江150余位高三学生获保送生资格,这所学校的保送率有多高?浙江150余位高三学生获保送生资格,这所学校的保送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点,生源非常优秀。一个好的学校才能够拥有好的生源,而好的生源就是学生能够考上好的大学的一个基础。作为这所能够保送资格的学校,那么它的生源来源一定是非常优秀的,甚至可以说是当地百分之前十的人才能够考进这所学校。所以在这样的

2024-11-07 08:15:46
河南实施高考改革最新方案吗
河南实施高考改革最新方案吗

2017年河南实施高考改革最新方案吗2017年河南高考政策及高考改革最新方案一、取消录取批次成主流多地率先合并本科二三批次随着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日前公布,截至目前,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全国已有27个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出炉。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

2024-11-27 08:51:02
山东新高考改革后高考志愿是如何填报的?
山东新高考改革后高考志愿是如何填报的?

山东新高考改革后高考志愿是如何填报的?填报规则变化:1、录取不再分文理科,综合招生2、实行“专业+院校”志愿填报模式,取消专业调剂,数量增加至96个3、赋分制实施,赋分结构:语、数、外每科150分,6选3等级考学科每科100分,高考总分750分。考试成绩≠最终成绩96个志愿如何填?志愿填报难在专业院校定位和志愿排序。①如何筛选不同梯次的目标院校,②如何筛选不同梯次的目标专

2024-06-28 0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