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怎么计算的

2024-07-08 00:24:48 | 基础网

办学层次:本科院校类型:综合院校性质:公办
标识代码:4132010284隶属于:教育部
今天基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怎么计算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怎么计算的

2022年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怎么计算的

依据高考成绩×85%+南大考核成绩×15%”合成的综合成绩进行录取,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依据招生专业计划数划定录取分数线。根据查询结果显示,南京大学于2022年公布的强基计划录取办法显示,南京大学依据考生“高考成绩×85%+南大考核成绩×15%”合成的综合成绩进行录取,我校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依据招生计划分专业划定录取分数线。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怎么计算的

强基计划综合成绩如何计算

强基计划综合成绩的计算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占85%)、校测成绩(不超过15%)以及综合素质评价成绩组成。校测成绩包括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

2. 在采用百分制计算方法的情况下,综合成绩计算公式为:综合成绩 = 校测成绩(满分100分)× 所占比例 + 高考成绩(满分100分)× 所占比例 + 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满分100分)× 所占比例。

3. 如果采用直接乘以比例的计算方法,综合成绩计算公式为:综合成绩 = 校测成绩 × 所占比例 + 高考成绩 × 所占比例 + 综合素质评价成绩 × 所占比例。

在报考强基计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报考需谨慎:如果考生的分数未达到一本线,报考强基计划可能没有太大意义,反而可能增加考生的压力和烦恼。对于分数仅略高于一本线的考生,与36所双一流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也应谨慎考虑,以免白费精力。

2. 专业选择需谨慎:强基计划明确指出,招生专业将集中在七个基础学科及其衍生专业。这些专业大多被网络认为是“冷门”或“不易就业”的。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原则上不得转到非相关学科专业就读。

3. 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强基计划中,高考成绩占85%,校考和综合素质评价占15%。综合素质评价可能会以不同方式影响最终成绩,无论是加入校考成绩还是直接换算比例,都显示出其重要性。

4. 校考笔面试需谨慎:强基计划的校考是国家正式考试的一部分,笔试和面试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考试题目按机密级管理。考生必须遵守考试纪律,杜绝作弊行为。一旦作弊被抓,不仅会取消强基计划的资格,还可能失去高考资格,后果严重。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怎么计算的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分数是多少?

一、2023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综合成绩计算公式

综合成绩包含高考成绩和校测成绩两部分。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85%。高校在招生简章中明确了综合成绩折算办法,

综合成绩折算:综合成绩按照高考总分(按满分85分折算)+高校测试成绩(由基础能力测试和综合素质面试成绩构成,按满分15分折算)计算形成(若考生综合成绩相同时,则按单项顺序及分数高低排序,单项顺序排列依次为:高校测试成绩、高考总分)。基础网

(1)高考总分折算方法: 考生高考成绩/本省高考满分×85(四舍五入取2位小数)

(2)高校测试成绩折算方法:高校测试成绩按照满分15分进行核算(四舍五入取2位小数)。

二、2023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办法

确定录取:依据高考成绩入围的考生,按照考生的综合成绩分省分学科类从高分到低分排序确定预录取名单,并公布录取分数线。在专业志趣考核环节认定到具体专业的考生按照考核结果确定其录取专业,其他考生在学科类内按“综合成绩优先”及“专业志愿平行”的原则确定录取专业。对达到综合成绩最低录取分数线,但未达到所填报专业志愿要求、且愿意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调剂录取,高考改革省份调剂录取时将参考考生高考选科情况。

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且破格入围的考生,综合成绩达到本省分学科类录取分数线时方可被录取。破格考生录取专业主要参照面试环节表现进行确定,我校将对达到综合成绩最低录取分数线,但未达到所填报专业志愿要求、且愿意服从专业调剂的破格考生作调剂录取,破格生录取时不占用本省公布的强基计划招生计划。

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由我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报送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审核并办理录取手续。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环节;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环节。

以上就是基础网整理的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怎么计算的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基础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基础网:www.bjcybags.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标签: 强基计划
与“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怎么计算的”相关推荐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2022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如下:历史学录取标准为900.9分,生物科学录取标准为873.0分,数学与应用数学录取标准为841.0分,哲学录取标准为869.0分。学校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调整出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

2024-07-10 18:58:49
2023年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2023年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2023年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入围分数线: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603分;物理学591分。对于第一类考生,在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下同)达到生源所在省公布的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以各省份划定分数线为准,下同)上理科110分(含)、文科50分(含)、综合改革60分(含)的基础上。依据高考成绩,原则上按照不超过我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数的四倍确定各省入围我校

2024-07-04 08:27:12
靖江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靖江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各高校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各高校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是614分。强基计划也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于2020年在有关高校开始实施,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2022年增加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开展强基计划试点。试点高校将考生高

2024-07-08 15:07:20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2023年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2023年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2021入围分数线1、省份:安徽省:专业:数学类,综合成绩最低分:80.253。专业:文史综合成绩最低分:83.327。2、省份:北京专业:数学类综合成绩最低分:78.113。专业:物理学类综合成绩最低分:82.03。专业:哲学综合成绩最低分:81.37。3、省份:广东专业:数学类综合成绩最低分:85.123

2024-07-08 20:20:11
强基计划的入围分数线是 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强基计划的入围分数线是 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强基计划36所大学入围分数线2020年强基计划36所大学入围分数线(理工类):1、北京大学:570分。2、清华大学:555分。3、复旦大学:550分。4、上海交通大学:540分。5、浙江大学:530分。6、南京大学:525分。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22分。8、同济大学:517分。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16分。10、北

2024-07-17 07:56:50
东南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2023(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东南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2023(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东南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2023东南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2023为634分知识扩展:东南大学(SoutheastUniversity),简称“东大”,位于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

2024-07-12 22:49:38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夏门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夏门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2021入围分数线1、省份:安徽省:专业:数学类,综合成绩最低分:80.253。专业:文史综合成绩最低分:83.327。2、省份:北京专业:数学类综合成绩最低分:78.113。专业:物理学类综合成绩最低分:82.03。专业:哲学综合成绩最低分:81.37。3、省份:广东专业:数学类综合成绩最低分:85.123

2024-07-04 16:04:02
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东南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东南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北京大学强基计划2020年开始,该入围分数线,每年都不一样,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北京大学2020、2021两年中,“强基计划”在省、市、自治区入围分数线及其变化的情况。2020年分数线:★强基计划:即“深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以“为国选才育才”为宗旨,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

2024-07-07 22: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