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9 21:18:59 | 基础网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84年12月,其科研和教学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基础、先导和交叉性的新材料已经成为学院教学和研究的主流。
目前我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涵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按以上四个二级学科方向招生;本科按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并设有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先进材料制备与应用四个方向。 围绕研究型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学院一直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近五年来,我院承担了国家“863”高技术,“973”重点基础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和面上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防科工委高技术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攻关项目、高技术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八十余项,参与了神州飞船、三峡水利工程、润杨大桥、南京地铁和苏通大桥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任务先后获得三项国家发明奖、十余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发明专利三十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00余篇。其研究成果在国防、汽车、机械、石化、能源、道路桥梁、水利工程、房屋建筑、地下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国民经济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我院发展较快,造就了一支既能胜任教学又能承担科研攻关的师资队伍。目前全院在编专职教师40人,正、副教授共31人,博士生导师1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高达78%,更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孙伟教授于2005年顺利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设有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金属材料、 材料加工工程四个教研室,一个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的校级分析测试中心,一个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一个江苏省先进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20名左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0名左右,本科毕业生中每年接近50%升读研究生,从2003始,该学院与德国乌尔姆(ULM)大学互派留学生。学院还设有缪昌文奖学金、陈延年、王劲松奖学金、金鼎奖学金、沈荣跃奖学金等多项材料类专门奖学金,为学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我院十分重视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现已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新加坡、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学术交流和合作渠道,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我院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旋律中,走产学研合作之路,特别是,为推动江苏新材料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工作。
半个多世纪来,特别是,材料学院成立的二十多年来,全体师生员工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继承和发扬“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集成创新,艰苦奋斗,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东大材料人将与每一位关心和爱护我们的人携手共进,共同为我国的新材料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新贡献。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84年12月,起初由原机械工程学院的金属材料教研组、金属材料研究室、分析测试中心组成,之后又相继并入原土木工程学院的建筑材料与制品教研组、原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组。建学院后,经不断整合充实,综合实力得以持续提升,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经几代人艰苦奋斗、长期积累的结果,因而,说到材料学科的发展历程,就得从20世纪初最早建立的机械工程学院(科)和土木工程学院(科)追述。
1951年以前
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工艺专修科,以培养中等实业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师资为目标,从事专门机械工程教育。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在校内先后建立锻工场、金工场、铸造场、木工场,并购办仪器,添聘欧美工学专家为高深工学之训练及研究。
1923年,当时的河海工科大学并入原东南大学,使原东大土木工程科实力大为增强,设立了材料实验室。抗日战争前该实验室已拥有一台20吨万能试验机、一台200吨压力机,为当时国内稀有设备。
1947年春,原中央大学土木学院与导淮委员会合作,由吴中伟(我国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主持创建了国内第一所专门从事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的试验室,该室在推动我国混凝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52年—1965年
1952年,成立金属工学教研组,隶属机械工程学院。当年应国家之人才急需,招收“铸造”专修科,一年后按上级部门指示,学生调整到上海交通大学。
1954年,成立铸造工程教研组,隶属机械工程学院,并设置本科“铸造”专业,同年始招生。
1955年,设立“建筑成品及零件生产”专业,并组建了该专业教研组,隶属土木学院。该专业为国内首批设立,后因听从原苏联专家意见,并入化工学院“水泥”专业。
1956年,根据原高教部意见,恢复在土木学院设立“装配式建筑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制品及构件生产”专业,并开始本科招生。
1959年2月,受“大跃进”的“大办工厂,大炼钢铁”影响,奉命成立冶金学院,一学期后又奉命撤消。该学院部分教师并入铸造教研组,故铸造教研组曾一度改名为铸冶教研组。
1960年,为适应我国建设需要、与全国同步,“装配式建筑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制品及构件生产”专业改为“混凝土及建筑制品”专业。
1962年,开始“铸造”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当年招收2名研究生,由舒光冀教授指导。
1965年开始,“混凝土及建筑制品”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由姚琏教授指导。
建立专业教研组后,教研组在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订及实施、教学法研究、教材和实验室建设、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这段时期比较注重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师生下到生产第一线,学生从中获得专业实践,教师从中吸取素材以充实课程教学,使人才培养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1966年—1976年
经历“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1年间学校教学科研基本处停顿状态。
1972年至1977年,“铸造”专业招收六届“工农兵”学员,除最后一届为两年学制外,其余均为三年学制。
1974年至1976年,“建筑材料及制品” 专业招收三届“工农兵”学员,学制均为三年。 “文革”使我国经历了一场浩劫,高等学校作为重灾区,知识分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尽管如此,1972年招收 “工农兵”学员后,面对学员文化基础存在的严重参差不齐状况,广大教师还是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和热情。经教师们的精心培养,不少当年的毕业生,如今已在各种岗位上成为中坚。
1977年—1984年
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恢复招生。
1978年,恢复“铸造”专业研究生、本科招生。
1979年,由金属工学教研组、铸造教研组和其它单位抽调教师组建金属材料教研组,隶属机械工程学院。
1980年,设置本科“金属材料”专业,隶属机械工程学院,当年始招生。
1981年,设立“铸造”专业博士点,是我国首批建立的博士点之一。舒光冀教授首批获准为博士生导师,为该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因培养研究生和开展科研工作需要,由铸造、金属材料、金属工学三个教研组抽调教师组建金属材料研究室,隶属机械工程学院。同年11月设立“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点,隶属土木工程学院,是我国第一批设立的该专业硕士点。
1983年,成立分析测试中心,隶属机械工程学院。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全国形势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中央相续出台了若干推动国家科技和高教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社会重树尊师重教之风,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迅速恢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资源的改善等诸方面均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在这一时期,材料学科在“铸造”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专业领域内,已发展为具有雄厚师资力量,跻身国内一流的学科。舒光冀教授曾任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教材编委会铸造分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年主持召开了全国首届高校铸造专业研究生教学研究年会。基础网
1984年12月至今
1984年,为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促进学科建设,结合学校已具备的教学科研基础,经充分论证,学校批准,于12月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隶属于机械工程学院的金属材料教研组、金属材料研究室、分析测试中心组成,负责组织和进行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原属机械工程学院的本科“金属材料”专业也随之并入(后按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亦称“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主要承担“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铸造”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和本学科的科研工作。
1989年8月,为构建校级分析测试平台,分析测试中心脱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并入新成立的东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1990年,设立“金属材料”专业硕士点。
1992年,根据学校决定,原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的建筑材料与制品教研组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隶属土木工程学院的本科“建筑工程材料”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点也随之并入。
1994年,依据金属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方向,增设“复合材料”专业硕士点。
1997年,为适应学院科研工作需要,于10月成立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1998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指导和学校统一部署的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统一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设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两个专业培养方向。同年6月,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构筑材料学科实践教学新体学院,经学校批准,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下设金属材料实验室和建筑材料实验室。
2000年,通过申报、评审,于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3年,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和原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组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使学科得到进一步整合提升,同年10月,经批准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科专业增设“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培养方向。
2004年,增设“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本科专业增设“先进材料制备与应用”专业培养方向。
2005年12月,孙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3月,根据学科建设需要,经学校决定,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材料学”学科为江苏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
2006年8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搬迁至东南大学九龙湖新校区。
2006年12月,何德坪教授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7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重点建设“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
热门1系建筑、4系信息、5系土木、6系电子、16系电气前两个难度大,后几个还可以。
给你推荐一篇:
前段时间看到有一些学弟学妹询问转系事宜。一般来说,新生一个学期下来应该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了。可能高考完报志愿时比较盲目,或者分数不够被调剂,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者大有人在。所以在这里结合自己去年的经历大体谈一下转系的要求和流程。以去年的转系、转专业为例,可以看一下我的百度空间里新发的去年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申请对象及条件、申请程序及时间安排、录取原则、以及可转专业、接受人数、考核课程及院系要求。
---------------------------------------------------------
从去年的报名情况来看,比较热门的是建筑、电气、信息、电子、土木等专业。各专业可接受人数详见我空间的表格,去年的具体报名人数可按如下步骤查询:
教务处网站---学生园地------资格审核-----转系成绩查询
以电气为例:
从我的空间的表格上可以看到电气的考核课程为:
1、高等数学A。2、大学物理。3、大学英语3
可接受8人。查教务处转系成绩可见:报名51人,可最终三门都有成绩的只有22人,说明有29人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转系(我觉得大多数是因为暑假贪玩没有准备)。因此,转系没有一部分人想象中的很困难,但是也绝不轻松。尤其对要转入建筑系的同学来说,由于考试科目中包括素描和建筑综合素质,大一的绩点参考价值不大。
暑假的准备因人而异,如果实力很强学得比较扎实的话,开学前花一星期静心复习考试前找些题练手应该就可以。如果对自己信心不大的话,建议暑假多花些时间。不少人暑假过于贪玩以至于把复习计划一拖再拖最终放弃,所以转系在于坚持。
如果大一学得是高数B,不建议转入信息、电子、电气等要求高数A的院系。因为这些院系大二的课程比较紧,如果还要补修高数和线几、电类C++,整个大二的负担相当沉重,以至于有些同学不堪重负期末成绩很不理想。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转入建筑是要留级的。
转系成绩大约在考试一周后公示,成绩公示一周后公布录取名单。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成绩在前的同学放弃转系,不过这种情况我感觉极少或几乎不会发生)的话,严格按照考试成绩录取。
在这里忍不住要说一下,老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贴吧里发一些什么转系有黑幕的帖子。我想问那些人,你们经历过转系吗?我所经历的转系是很公正很透明的。周围也曾有人动过走后门的脑筋,但被郑重告知:根本办不到。而且我所接触的10多个转系的同学都是实力很强很优秀的。
录取名单公布后不久就会有相关人员送来一张表格,在规定时间内盖好表格上的十二个章就可以了。章最好集中在一个时间约同几个转系的同学一起去盖(顺便提一下东大的某些政务人员的素质真的是不敢恭维)
最后要说的是转系成功之后多多和新班级的同学联系、交流,会有很多收获。
我感觉,在东大,只要有目标、心态积极并且肯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就会取得与之相对应的成绩。转系正是给这部分同学提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基础网(https://www.bjcybags.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东南大学 有关于转专业的相关内容。
至于具体的推荐一篇转系的过来人写的比较详细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转载:
热门1系建筑、4系信息、5系土木、6系电子、16系电气前两个难度大,后几个还可以。
给你推荐一篇:
前段时间看到有一些学弟学妹询问转系事宜。一般来说,新生一个学期下来应该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了。可能高考完报志愿时比较盲目,或者分数不够被调剂,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者大有人在。所以在这里结合自己去年的经历大体谈一下转系的要求和流程。以去年的转系、转专业为例,可以看一下我的百度空间里新发的去年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申请对象及条件、申请程序及时间安排、录取原则、以及可转专业、接受人数、考核课程及院系要求。
---------------------------------------------------------
从去年的报名情况来看,比较热门的是建筑、电气、信息、电子、土木等专业。各专业可接受人数详见我空间的表格,去年的具体报名人数可按如下步骤查询:
教务处网站---学生园地------资格审核-----转系成绩查询
以电气为例:
从我的空间的表格上可以看到电气的考核课程为:
1、高等数学A。2、大学物理。3、大学英语3
可接受8人。查教务处转系成绩可见:报名51人,可最终三门都有成绩的只有22人,说明有29人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转系(我觉得大多数是因为暑假贪玩没有准备)。因此,转系没有一部分人想象中的很困难,但是也绝不轻松。尤其对要转入建筑系的同学来说,由于考试科目中包括素描和建筑综合素质,大一的绩点参考价值不大。
暑假的准备因人而异,如果实力很强学得比较扎实的话,开学前花一星期静心复习考试前找些题练手应该就可以。如果对自己信心不大的话,建议暑假多花些时间。不少人暑假过于贪玩以至于把复习计划一拖再拖最终放弃,所以转系在于坚持。
如果大一学得是高数B,不建议转入信息、电子、电气等要求高数A的院系。因为这些院系大二的课程比较紧,如果还要补修高数和线几、电类C++,整个大二的负担相当沉重,以至于有些同学不堪重负期末成绩很不理想。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转入建筑是要留级的。
转系成绩大约在考试一周后公示,成绩公示一周后公布录取名单。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成绩在前的同学放弃转系,不过这种情况我感觉极少或几乎不会发生)的话,严格按照考试成绩录取。
在这里忍不住要说一下,老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贴吧里发一些什么转系有黑幕的帖子。我想问那些人,你们经历过转系吗?我所经历的转系是很公正很透明的。周围也曾有人动过走后门的脑筋,但被郑重告知:根本办不到。而且我所接触的10多个转系的同学都是实力很强很优秀的。
录取名单公布后不久就会有相关人员送来一张表格,在规定时间内盖好表格上的十二个章就可以了。章最好集中在一个时间约同几个转系的同学一起去盖(顺便提一下东大的某些政务人员的素质真的是不敢恭维)
最后要说的是转系成功之后多多和新班级的同学联系、交流,会有很多收获。
我感觉,在东大,只要有目标、心态积极并且肯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就会取得与之相对应的成绩。转系正是给这部分同学提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山东大学材料与化工专硕研究生的毕业前景怎么样化工材料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极为广阔且积极,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化工材料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毕业之后能够在多个领域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化工行业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从石油炼制到精细化工,从新能源材料到环境保护,化工行业涉及众多领域。这些领域都需要具
山东大学材料学怎样?就业如何?小弟你好,我就是山大材料学院的,切身体会来告诉你这个专业到底怎么样,至于是否填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意愿来选择。我在这里已经六年了,目前在读研。山大的材料学院目前有几个大方向: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学又分金属,无机,高分子等,这个学科方向偏向于科学研究,将来继续攻读研究生比较好,可以继续在本校,或去清华,北航,哈工大,中科院金属
材料化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在填报高考志愿选择专业时,很多考生和家长关注材料化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的问题,今天小编收集了具体情况,快来一起了解一下吧。下面是由本站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材料化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材料化学这个专业就业面非常的广,涉及的领域也有很多。毕业生只要专业能力过硬,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一般来说,毕业生毕业以后主要在光电信息、新材料、新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专业怎么样北京理工大学材料专业是该校的重点学科之一,享有很高的声誉和优良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关于北京理工大学材料专业的一些特点和优势:1、学科实力: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历史悠久,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学校在材料科学领域拥有一流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2、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材料专业包含了多个专业方向,如材料物理与
考研报名需要什么材料考生报名需要本科毕业证、居民身份证、学生证。报考条件如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四、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
南昌经开区2025规划法律分析:大南昌都市圈位于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长江横轴与京九发展轴交汇处,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都市圈对外运输通道建设明显提速,初步形成以高速铁路、普通铁路、高速公路等为主骨架的通道格局,有效连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主要城镇化地区和省内各设区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逐步推进,统筹多种运输方式一体衔接的现代枢纽站场相继投入使用,服务
2025南昌大学材料考研?2024年南昌大学材料考研考情总结学硕录取情况:最低进复试分312分,最低录取分314分,报考人数约450人,录取人数62人,报录比约为7:1。专硕录取情况:最低进复试分304分,最低录取分304分,报考人数约950人,录取人数207人,报录比约为4.7:1。初试分数分布:总分集中在300-340分,专业课分数集中在90-110分,其余三门公共课分
苏州纺织大学录取分数线江苏 文科 公共管理 359 353 363 341 18 本科一批江苏 文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365 355 373 341 24 本科一批江苏 文科 社会学 359 353 362 341 18 本科一批江苏 文科 财政学 366 362 368 341 25 本科一批江苏
2025-01-28 08:34:13
2025-02-26 16:28:36
2024-09-15 18:54:32
2024-09-11 13:08:42
2024-09-13 03:51:22
2024-10-27 21: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