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报考强基计划有什么好处相关的问题,今天,基础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院校名单,附39所高校王牌专业推荐
1. 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院校名单中新增了
东北大学、
湖南大学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39所高校。
2. 这些新增院校在2022年加入强基计划,至于未来是否会有更多学校加入,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消息。
3. 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中,
清华大学以工学和管理学的卓越表现位居前列,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17位,是中国工学教育的佼佼者。
4.
北京大学在理学、医学、
哲学等领域独占鳌头,综合排名与清华大学接近,位列第18位。
5. 国防科技大学以计算机科学实力强劲著称,是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6.
复旦大学在医学和文科方面排名全国第二,同时在
历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表现突出。
7.
上海交通大学和
浙江大学在工科领域竞争激烈,上海交通大学在机械、电气等领域有出色表现,浙江大学在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均有强大实力。
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处合肥,但科研实力强劲,对理科生极具吸引力。
9.
中国人民大学以豪华食堂闻名,文科专业如哲学、历史学等备受考生青睐。
10.
南京大学的
天文学和
物理学等专业备受关注,而“军工七子”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等则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军者。
11.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师范大学的龙头,现已发展为综合性大学,其
心理学、
教育学等领域在全国领先。
12.
南开大学与
天津大学各有特色,
武汉大学和
厦门大学以美丽校园著称。
13.
中山大学与
华南理工大学在广州竞争激烈,
四川大学、
吉林大学和
山东大学虽规模大,但特色不明显。
14.
兰州大学虽地处西北,但以其低调的985地位和特色学科成为该地区的热门选择。
15. 其他高校如
西安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等,也各具特色,如
华东师范大学以师范和多学科优势见长。
16.
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农业学子的首选,
中央民族大学和
中国海洋大学则各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
海洋科学优势。

报考强基计划有什么好处
每年在高中升学时期,强基计划就是一个相对不错的升学选择,那么报考强基计划有哪些好处呢?总体来说有7项好处,具体如下。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以及强基计划招生相对综合评价招生方式的区别。
报考强基计划的好处
1、院校层次高,为考生增加上名校的机会
首批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为包括清北复交在内的36所双一流A类高校,2022年湖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入,至此39所原985院校均开启了强基招生,这也是我国最高层次的一批高等院校。
从近三年招生实践来看,强基计划具有明显的降分效应,各院校入围分数线大多比普通批分数线低10—30分,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强基,冲刺更高层次的院校。
除此之外,强基计划的录取要早于提前批,所以对考生来说,强基计划是为考生增加了一条进入名校的途径,即使考生没有通过强基测试,对考生后续提前批和普通批的录取,也没有任何影响。
2、报名限制条件少,给普通考生更多机会
与其他自主选拔动辄金银牌省一的报名条件相比,强基在竞赛奖项方面几乎没有门槛,只要对强基专业感兴趣的考生均可报名,这不但给了很多普通考生进入名校的机会,更让很多基础学科素质优秀,但缺少竞赛奖项的考生不至于被“埋没”。
3、重视人才,竞赛生优势得以展现
虽在报名阶段对考生竞赛基础没有要求,但在校测环节中,竞赛生相对更具优势。
例如2022年,清北两校理科类强基专业共在湖北省录取54名非破格生,其中三分之二(36人)的考生拥有省奖;
2022年中科大在强基招生直播中,曾明确表示:在素质档案方面,铜牌一般给满分(40分),省一一般给30分。
南京大学也在2022年强基政策宣讲的直播中表示,铜牌和省一的考生,在初试中“非常容易胜出”。
各院校校测笔试题目难度风格同样偏向竞赛,接受过竞赛训练的考生作答时会更为顺手,面试时,拥有竞赛奖项的考生给面试官的印象也更好。
4、两次破格机会
2022年,清北两校增设了破格审核环节,金银牌考生需通过审核方可入围。去年两校均在4月26日公布审核结果,此时据各校强基报名结束还有四五天的时间,未通过审核的考生可利用这段时间,重新申请华五等其他院校破格资格。
从以往的录取数据来看,会有一部分破格考生,由于高考成绩等原因无缘清北。审核环节将这部分考生合理“分流”至其它院校,使其不浪费破格机会。
华东五校等院校,均对破格生十分青睐,中科大在2022年强基招生直播中表示,往年报考中科大的破格生,均被成功录取。
5、本硕博衔接,辅修热门专业
高校会为被强基计划录取的考生制定单独培养方案,单独编班,本硕博衔接培养,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学习条件,部分院校也为强基生制定了辅修双学位机制,可以辅修一门热门专业。
其中,最被考生看重的即是本硕博衔接培养和辅修第二学位,我们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例。
北京大学除
基础医学外,其他专业均推出“3+X”培养模式,大四即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部分专业在“3+X”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从本科到博士毕业,最短仅需6年。
清华大学则是通过“第二学位”的方式,将大量热门专业提供给强基考生学习。清华大学将
数理基础科学、
化学生物学、
理论与应用力学三个专业设置为理工衔接专业,也就是说,学习这三个专业的考生,可以再辅修一门工科专业。
6、交叉学科专业进入,考生选择增多
2022年,航空航天类、
飞行器动力工程、
智能无人系统技术、
自动化等交叉学科专业进入强基,强基计划突破了基础学科的局限,更加贴合“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的目标定位,随着强基计划的发展和完善,也必将会有更多优质交叉学科进入。
专业设置的多元化增加了考生的选择空间,也使强基计划更为包容,即使是不擅长基础学科的考生,也可以很好地参与强基。
7、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平性
对于非破格生来说,高考成绩是唯一的入围参考,而且大部分院校的入围分数线均会公开。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所占比重也达到了85%,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平性,阻断了以前自主招生时代常见的灰色交易发生。
此外,学科竞赛金银牌考生可破格入围,不占用非破格生名额,这也规避了铜牌及以下竞赛生及非竞赛生的弱势,提升了竞争的公平性。
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
(1)强基计划单独编班,小班授课。
(2)培养模式书院制,清华大学设立五大书院,集中优质资源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管理。
(3)培养模式导师制,北京大学实行“1+X”导师制,聘请院士、教授等任导师,每位学生至少配备一名博导为指导教师。
(4)培养模式本硕博衔接培养,复旦、上交等学校提出本硕博衔接培养,或免试读研、或直博。
(5)培养模式国际化培养,大部分学校有公派留学机会,可以参加国际项目和竞赛,接触国际尖端领域知识。
(6)培养模式阶段性分流考核,每学期或学年进行考核,不合格将转入普通班、优秀的将吸纳进入强基计划。
(7)培养模式教学多元个性灵活,小班化教学,强化数理基础,开放特色优势课程。
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招生的区别
(1)招生院校
强基计划招生院校是39所双一流高校;综合评价招生2022年有89所招生院校,层次更多、范围更广(985、211、双一流、省属重点、创新型大学都有)
(2)招生范围
强基计划面向全国招生,范围更广;综合评价部分学校面向全国招生,部分高校仅面向本省招生。
(3)招生专业
强基计划注重基础学科;综合评价没有限定专业,有学校的优势专业,也有普通专业。
(4)报名平台
强基计划所有高校均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上报名;综合评价大部分在阳关高考信息平台上报名,小部分在高校官网报名。
(5)初审依据
强基计划是考生高考成绩,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可以破格入围;综合评价主要是考生的平时成绩与相关报名材料(包括省级竞赛、地市级荣誉)。
(6)录取方式
强基计划是折算综合成绩录取,高考成绩不低于85%;综合评价是折算综合成绩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各校均有不同。部分高校采用“631”模式(即高考成绩占60%、校测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10%)。
基础网
2022强基计划高校名单及专业
基础网(https://www.bjcybags.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2022强基计划高校名单及专业的相关内容。
2022年,原有的36所强基计划高校基础上,新增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三所大学,将于年底启动招生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强基计划的坚实基础。以下是经过编辑整理的39所强基计划高校及其招生专业的名单,根据各校的招生情况和往年的强基学科进行汇总,以供参考。
1. 北京大学:数学、物理、力学、
化学、
生物科学、历史学、
考古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基础医学。
2. 中国人民大学:
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
3. 清华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生物科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基础数学科学、化学生物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与哲学。
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技术科学、化学、应用物理、
工程力学。
5.
北京工业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应用物理、工程力学。
6.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科学。
7. 北京师范大学:尚未公布。
8.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哲学。
9. 南开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历史、哲学。
10. 天津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工程力学、生物科学。
11.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工程力学。
12. 吉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物理。
13.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核工程与技术、应用物理。
14. 复旦大学:
中文、历史、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基础医学。
15.
同济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
生物技术。
16.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与力学、
生物医学科学、应用科学。
17.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生物科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
18. 南京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与哲学。
19.
东南大学:哲学、物理、化学、数学。
20. 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物理、工程力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
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理论与应用力学、
核工程与核技术。
22. 厦门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
能源化学、化学、化学生物学、生物科学、历史与哲学。
23. 山东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科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与哲学。
24. 中国海洋大学:生物科学。
25. 武汉大学:数学与应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安全。
26.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生物科学、网络安全、中国语言文学、哲学。
27.
中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生物科学。
28. 中山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
生态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基础医学。
29. 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化学、生物技术。
30. 四川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中国语言文学、工程力学、历史、哲学、基础医学。
31.
重庆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
32. 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
33.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物理、生物技术、核工程与技术、哲学。
34. 西北工业大学:数学、化学、应用物理。
35. 兰州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
36. 国防科技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
以上就是基础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基础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基础网:
www.bjcybags.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