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 16:32:25 | 基础网
1.什么是自主招生?哪些学生适合参加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是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一种补充,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偏才怪才”。
?学生只要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就可以参加自主招生。
2.自主招生有什么用?
自主招生是学生高考的“保险”:当学生的高考分数没有达到某大学统招的分数线时,可以使用自主招生的优惠政策,进入该大学。
小例子:例如2017年北大在河南省的最低投档分数线在672分。
某重点高中一尖子生发挥不是太好,考了650分,但他通过了北大自主招生的初审,并且在复试中表现优秀,获得30分加分(降分录取),加分后为680分,高于北大的最低投档线,最终顺利进入北京大学。
3.没有任何奖项和竞赛经历,就不能参加自主招生吗?
没有任何奖项和竞赛经历,也可以参加自主招生。纵观2017年各高校自主招生条件,虽然都需要各种奖项,但是也有少部分高校招收单科成绩或者是综合优秀类的考生,其中不乏哈工大、西安交大、华科、华南理工等知名高校。
4.怎样参加自主招生?基础网
自主招生是大学公开发布信息、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全程公开的招生形式。几个重要时间节点要注意:
5.一个考生可以参加多个大学的自主招生吗?
可以。在投递材料、获得初审资格、参加考试等环节中,一个学生都可以同时获得多个大学的自招机会。
即一个学生可以同时向多所大学提出申请、同时获得多个大学的初审通过资格、参加多个大学的考试,因而一个学生可能获得多个大学的自招加分。
但是部分高校也会明确表示不能同时填报多所高校。需要注意的是,在最后填报志愿时,只能使用其中一所大学的加分。
6.自主招生的初审和复试通过率怎么样?
初审的通过率因学校而异,除了C9+人大初审通过率较低外,其他大学通过率一般在40%左右。对于复试,由于缺乏数据,我们无法统计通过率。同时各校复试的形式、难度、考查范围都不相同,所以考生还要认真准备复试。
7.听说“校荐”取消了,高中还能为考生做推荐吗?
可以。国家明文规定取消“校荐”,但事实上,大学审核学生材料时最主要的依据仍然是学生的在校成绩,区别有两个:
(1)以前是给高中一定数量的推荐名额,由高中分配。现在是自主招生报名的时候需要有“推荐人”。中学有给做推荐的考生通过初审的几率更大。
(2)以前高中在分配校荐名额时会注意每个学生只有一个校荐机会。即清华给某中学20个校荐名额,北大给该中学25个校荐名额,学校会把这45个名额分配给45个不同的学生。现在学生自行申请,一个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多个大学,获得多个大学的自招资格。
8.听说自主招生报名还需要专家推荐,什么样的专家推荐有用?
学校班主任、任课老师、实验室老师、大学教授、居委会、学生社团、公益组织……全都可以写推荐信。
除竞赛奖项和学习成绩之外的申请条件,都是“附加项”,推荐信是高校初审的参考选项,来大致评定考生综合素质。
9.参加了自主招生,还能参加高校专项计划吗?
如果招生高校没有限制,且时间不冲突,可以参加。
10.各年级学生现在可以做哪些准备工作?
高三(2018高考)的学生需要重点复习高考知识,如需参加相关竞赛,重点复习竞赛类知识。从高三以后,考生需要注意每次大考,例如,期末、一模、二模考试。
高校自主招生不仅仅会查看考生的相关奖项,对于考生的平时成绩也会参考。特别是高三阶段的成绩尤为重要。希望2018届考生不要放松警惕。
高二(2019高考)的学生可以提前参加各类竞赛训练。高二学生尤其可以参加信息和生物竞赛,尤其是生物竞赛,更容易获得奖项。需要注意的是生物竞赛类的考生可供选择的专业较少,一般情况只能选择生物相关专业。
高一(2020高考,且不是高考改革年份)的学生,提前学习高中知识的同时,选择1-2科竞赛进行系统学习。
特别提醒各位高一高二的准考生,自主招生的报名材料准备工作应该在高一、高二准备,最晚也应该在高三上学期准备,如果拖到高三下学期准备,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高考计划。
建议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应在提高学习成绩之余,参加一些学科特长竞赛、发表一两篇论文、或者申请一个专利,为自己多争取一个机会,拿一张“入场券”。
自主招生考试会在各个高中的官网上会放上招生公告,家长和学生都要注意
自主招生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优秀、品学兼优、综合实力强或取得优秀荣誉称号。
2、在一定领域具有学科特长,在各类比赛及竞赛中获得。
3、高中阶段在科技创新、发明方面有突出表现并获得奖励。高校对报名考生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考生名单将在高校招生网站上公布,接下来就是高校组织笔试和面试,各个高校笔试的科目不同,笔试和面试成绩的比重也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招生多侧重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是考生平时的积累,不是短时间内的针对性突击准备。
具体是指取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各类高校通过自行组织测试,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或降分,并提前获得入围甚至直接录取的资格,使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更顺利被录取的招生方式。
基础网(https://www.bjcybags.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高三生怎么报名参加自主招生的相关内容。
地方专项计划招生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统一高考报名条件。
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
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地方专项计划由各省(区、 市)本地所属重点高校承担,由于每个地区情况特殊,所以国家教育部规定,地方专项计划的具体实施区域、报考条件和录取办法由各省(区、 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实施区域要对本省(区、市)民族自治县实现全覆盖。
地方专项计划:
地方专项计划是面向贫困地区招生,一些省属重点高校每年会拿出很少一部分招生计划进行地方专项计划招生,实施区域限于本省市的重点扶贫县,考生符合报考条件即可申请专项计划资格,这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考生是一大利好。
地方专项计划是单设招生批次的,专项计划在提前批与本科一批之间进行招生,招生院校主要是地方一本大学,不录取还有机会填报其他批次志愿,完全没有影响,这也是一大好处。另外,报考地方专项计划还可以降分录取,有机会以一本分数考入好大学,但是弊端在于可供选择的专业有限。
高中学生如何准备自主招生?可点击上方蓝色字体直接关注高中生家长每天与您相约!关注我,一起帮孩子考一个好大学高中生家长高考动态/教育经验/学习方法/干货随着近些年自主招生考试的愈发火热,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考生加入到了自主招生的大军中。但是若是等到高三再去了解,时间实在是来不及。因此,小好特意整理了一份全面的自主招生攻略,希望可以帮助到对自主招生有意向的家长和考生。
青岛大学本科自主招生,2019青岛大学自主招生简章自主招生简章一、招生计划及专业2019年自主招生计划不超过我校招生规模的5%,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只能从下列招生专业中选择一个报考,各专业招生计划视生源报考情况而定。尼山计划、哲学类5人、中国语言文学类10人、新闻传播学类10、历史学类10人、考古学5人、英语10人、文理兼招泰山计划、数学类20人、物理学类20人、化学
自主招生考试现在的自主招生考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特长招收,一种是普通招收。特长招收暂且不考虑,部分学校提供给考生不走独木桥的“自主招生”之路,是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真正全方位地考量学生的潜力。千万不要迷信自主招生,因为自主招生说到底还是要成绩好的学生,只是自招给了你一个展示的平台。根据我的经验,自招笔试成绩不好的99%都过不了面试,我了解到的人中只有一个笔试成绩卡边面试还通过的……
什么是自主招生政策通过高考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之后,可以得到相应的高考降分政策,通过考试后招生学校会与其签订招生考试合同,签订合同后,可享受降低十分至几十分录取的优惠政策,另外还有专业选择方面的优惠,具体合同要与学校谈。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2003年,中国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2014年11月,根据
自主招生都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自主招生都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自主招生,需要准备的材料有:1.自主招生申请表2.学生的高中三年的期末成绩单3.综合素质评价表4、理科竞赛/文科竞赛/科技竞赛等竞赛奖项5、专利/论文及其他相关证明6、自主招生自荐信7、自主招生推荐信8、自主招生实践、辅助材料9、其他有效材料家长应该提前准备的工作有:根据孩子兴趣、性格、能力,来定位专
201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简章报名条件招生专业人数政策说明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清华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综合评价、多元择优、因材施招、促进公平”的人才选拔理念,开展自主招生工作。一、机构与原则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工作在清华大学本科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具体工
自主招生有什么要求?如何应对自主招生面试?自主招生有什么要求?如何应对自主招生面试?学院和大学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如理想的信仰,创新意识,心理质,表达交换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可以充分反映学生“纪律特殊和创新潜力”。如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访谈:评估重点是评估来自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诚实信任,生活理念,价值观,价值观,心理质量,主题长,创新精神和培养等的评估“评估评估“。候选
自主招生考试如何报名?进入http;//gkbm.lnzsks.com.后会有小窗口,让填证件号码,右下角有注册。招生一般是指各个学校和培训机构招收新学生。一般高校招生都是在每年的7月至9月这个时间段举行,通过全国统一高中考试,学校根据当年报考的情况来划定录取分数线,最终决定录取的新生。拓展:1、从2003年开始,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录取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在招生中的自主
2024-09-12 04:01:44
2023-12-02 00:49:31
2025-01-28 08:34:13
2024-10-29 04:20:39
2024-12-01 14:16:59
2024-11-20 17:40:55